产品分类

联系我们

澳门·金沙(中国)官方网站
联系人:李经理
手机:18798614459
电话:0851-84405286
地址: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白云南路185号(创吧传媒内)
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

气候变暖变湿,西北如何应对

来源:www.leeyoungdon.com  澳门·金沙(中国)官方网站:2019-11-15 10:04  点击:
 从“干旱”到“暖湿”,对西北地区来说,会有什么影响?
 
  其实,变暖变湿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降水增加的同时,冰川加速消融、极端降水增多,也会埋下一些隐患。如何科学应对这一趋势?专家认为,一方面要抓住气候机遇,通过人为努力让西北更美丽;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,加强对潜在风险的防控。
 
  “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,母亲延安换新衣。”诗人贺敬之在《回延安》中写下的诗句,现在变成了现实——截至去年,陕西延安的植被覆盖度由1999年的46%提高到81.3%,曾经沟壑纵横、荒山秃岭的黄土高原,绿色在不断增多。
 
  这背后,既有人努力,也有天帮忙——近30年来,西北不少地区呈现气温上升、降水量和河流径流量增加的趋势。多位专家认为,这一趋势产生的影响利弊皆有,应抓住时机,在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,坚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,加强西北地区的国土绿化、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建设。长期来看,气候变暖造成冰川加速消融、河流径流量增加,这是不可持续的,要尽早谋划水安全长期战略。
 
  气候变暖雨水增多,有利也有弊
 
  “西北地区气温持续上升、降水增加,带来了多方面的有利影响。”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说,“区域气候条件有所改善,气候舒适度有所提升;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,水循环机制有所改善,径流量和湖泊面积有所增大;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向好发展,一些脆弱敏感区域的生态退化趋势受到一定遏制;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有所扩展,农业气候资源有所优化。”
 
  施雅风院士等专家曾建议:要利用西北地区气候转型趋势,加大种草绿化力度,改善生态环境。近些年来,西北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,取得显著成效。自1999年起,延安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。截至去年底,延安退耕还林近1100万亩,入黄河泥沙比20年前降低88%,水土流失面积降低23%。
 
  不过,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。“不利的影响包括干旱区河流洪水期提前,改变了河川水文情势,冰川溃坝洪水导致的灾害增多。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姜彤说。
 
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中心主任张太西表示:“近年来,新疆地区降水日数并未显著增多,降水量增多很大程度是因为单场降水变得更强,在气候变暖背景下,极端降水概率加大,造成一些气象灾害。”
 
  张强说:“随着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,天气的无常性、突发性增强,气象灾害有所加剧;降水更集中,一些地方的暴雨日数和无雨日数均增加了;气候变暖还使高山地区冰川和积雪快速融化,造成固体水资源锐减,地表径流的稳定性降低。”
 
 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,让西北更美丽
 
 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重要组成部分,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,对于生态环境建设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起着极其重要作用。多位专家建议,要继续抓住气候有所改善的历史机遇,不懈奋斗,努力建设美丽大西北。
 
  “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有20年,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保护作用,是很多地方变绿的主要原因。新疆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投资超过100亿元,对于塔里木河的河流健康和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。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应继续坚持。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中心副主任魏科表示。
 
  “应抓住气候机遇,加快气候适宜区的生态环境建设,在降水趋势增加期形成区域生态和气候良性耦合的自然环境系统。”张强建议,顺应气候变化新趋势,及时确定新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,主动调整农业产业布局,优化农业产业结构,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。
 
  “西北地区植树造林,还是要利用本地种,尽量减少人工干预。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说,“最近几年,我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区域、山西临汾地区等黄土高原地区考察,发现植被明显变好,很多变化是人努力、天帮忙的结果,自然恢复发挥的作用更重要。人类不砍伐、不放牧、不打柴,各种植物就能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自然生长。植被越好,水土保持的功能越明显,涵养水源的能力也发挥出来。”
 
  “西北地区属于我国极端干旱区域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水资源和生态压力将持续存在,不可盲目乐观。发展节水技术、合理利用水资源、保护生态,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。”魏科强调。
 
  未雨绸缪,积极应对气候变化
 
  西北地区是受气温上升等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和脆弱区,怎样避免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灾害?“要增强多灾种并防意识,针对气候极端化加剧趋势,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,尤其是抗旱和防汛要两手抓。同时,要增强气候风险意识,未雨绸缪,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风险防控。”张强建议。
 
 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研究员认为,西北地区降水到2040年左右可能会发生变化,由增多变为减少趋势,水资源将如何变化,应予以关注。姜彤等专家认为,西北地区河流径流量2050—2070年可能不再增加。“气候地理格局决定了西北地区不会变成江南,西北地区应继续大力节水、全民节水、精细化用水。同时,要尽早谋划水安全长期战略,研究以后降水和径流减少了怎么办。”姜彤强调。
 
  专家认为,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的,虽然短期内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利弊皆有,但如果增温幅度过大,可能更多弊端会显现出来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、减缓气候变化仍然非常必要。
 
  在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,洁白、壮观的老虎沟12号冰川前,记者看到,冰川融化后的潺潺流水,顺着河谷蜿蜒而下。冰川融水给下游河西走廊的人们带去了极其宝贵的水资源。没有祁连山冰川,就没有河西走廊绿洲的生态用水。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,在河西走廊西部,河流径流量约1/3源于冰川融水,有的甚至一半源于冰川融水。
 
  然而,随着气候变暖,祁连山冰川总体呈现持续加速退缩状态。1958年至今的监测数据表明,老虎沟12号冰川退缩了300多米,平均每年消融退缩6米以上。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负责人对记者说,冰川消融退缩,冰雪融化提前,年内冰川消融期增长,冰雪融水径流形成的澳门·金沙(中国)官方网站提前,有利于缓解流域春旱缺水状况,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,但长期影响弊大于利——冰川规模持续萎缩,冰川融水资源急剧下降,高山区冷岛效应减弱,不利于降水形成,会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。
 
  “目前来看,西北地区气候‘暖湿化’对当地而言是利弊兼有,但从长期发展来看,风险会越来越高。”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毛炜峄说,“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会越来越大,导致极端干旱多发、海平面上升等。因此,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、减缓气候变暖是全球共同责任。”
 
  姜彤认为,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独特,生态环境极其脆弱,应对气候变化应采取以适应为主的战略,有针对性地应对气候变化。西北地区能源资源富集,传统高碳经济比重较大,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然选择。张强建议,“西北地区应该大力发展风电和光电产业,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,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控制增温幅度做出积极贡献。”


上一篇:生态环境部挂牌督办宁夏中卫环境污染问题

下一篇:生态环境部:推动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接通“最后一公里”

Copyright@2019 澳门·金沙(中国)官方网站 备案编号:黔ICP备19000373号-1